那么這些環境中常在的病原菌又是如何感染子宮的呢?
一、生殖道開放期病原菌上行感染
產后一周內和配種前后是母豬生殖系統開放期,極易造成外界細菌上行感染。此階段一定要注意搞好環境衛生,可每天用護舍安涂抹外陰。
二、分娩環境溫度和濕度控制不好
高溫高濕環境有利于細菌的快速繁殖,環境中致病菌多;而高溫高濕又造成母豬采食量下降,體質弱生產無力,產程延長,感染風險大大增加。
三、高危母豬極易發生子宮炎
第一胎新母豬、八胎以上的老母豬、人工助產的母豬、有發病史的母豬、產程過長的母豬、產白仔或木乃伊胎的母豬、產前產后體溫升高采食恢復較慢的母豬、仔豬有黃白痢的母豬,極易發生子宮內膜炎。
四、不合理使用縮宮素、氯前列醇鈉等激素類藥物
這類藥物合理使用可加快分娩,縮短產程。濫用會增加陰道損傷發生率,產后食欲難恢復,應小劑量用于胎齡較高或胎位正常而努責無力的生產母豬。
五、生殖道開放期抗生素干預出現漏洞或干預不力
分娩時可兼顧使用一些抗厭氧菌藥物,階段性添加卡巴匹林鈣消炎等等。配種時,日糧中添加沒有生殖毒性的抗生素或注射頭孢類藥物等。
六、配種時外陰清洗消毒不嚴——清潔不等于無菌
在配種前把外陰部清洗消毒干凈,配種后用護舍安涂抹外陰部,可極大地降低母豬感染的風險。
七、其他疾病的影響
部分豬場的子宮內膜炎發病率表現出階段性的增高或降低,這與母豬階段性豬瘟、偽狂犬、乙型腦炎、豬呼吸繁殖綜合征的免疫,以及病毒性腹瀉、結核病、布魯桿菌病、滴蟲等疾病感染有關。
八、霉菌毒素降低機體的抗感染能力
玉米赤霉烯酮進入機體后還會引起機體類雌激素激增癥狀,引起子宮肥厚,降低生殖系統抵抗力的同時也增加了感染風險。